文/广东省文联股投网配资
南海波涌,濠江潮响。
在金风送爽、莲花盛放的季节,“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”2025澳门年会如约而至,一场跨越三地、共融多元的文艺盛典正徐徐拉开帷幕。
这个9月,艺术之光将在这里交会,创作之力将在此刻凝聚,湾区文艺创新创造的活力将进一步迸发。自2021年“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”(下称“峰会机制”)于珠海启航以来,始终以凝聚湾区文艺力量、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、共建人文湾区为使命。如今,峰会机制已从初生的平台,茁壮成长为粤港澳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引领性的文化品牌,成为三地文艺工作者心灵共振、创意交融的精神家园。
本届年会恰逢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实践与澳门回归祖国26周年之际举办,不仅是对过往四载耕耘的回顾,更是对新阶段湾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谋划。它标志着峰会机制迈入更加成熟、更富活力的新阶段,必将为“人文湾区”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。
一
回望来路,潮起湾区。
建设粤港澳大湾区,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,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。“共建人文湾区”是这一宏伟蓝图中最深厚、最持久的文化底色。
经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,在中国文联的鼎力支持与悉心指导下,广东省文联携手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、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及珠三角九市文联,共同创立峰会机制,以文化使命为引领,以区域协作为纽带,助推人文湾区建设不断向前迈进。
纵横正有凌云笔,落墨之处,皆是华章。作为三地文艺界的高层次协作平台,峰会机制致力于推动文艺繁荣、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湾区声音。四年来,已推动合作项目突破200项,跨境展演展览持续升温,涌现出文艺创作联合体、跨界合作工作坊等新型协作模式。“文艺创新论坛”“湾区有新声”“湾区有戏”及电影、杂技、曲艺等各类艺术周品牌,已成为湾区文化标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二
时代波澜壮阔,浩荡前行;弄潮儿立涛头,心向凌云。
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更是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蓬勃活力的重要窗口。四年来,峰会机制先后在珠海、广州、深圳举办年会,本届年会首度走进澳门,依托其“一中心、一平台、一基地”的独特定位与中西交融的文化底蕴,进一步拓展湾区文艺的国际传播功能,深入探索中华文化在湾区的当代表达。
一程山水一程歌,湾区文艺工作者心火不熄,以梦为笔,倾情摹画人文湾区建设的壮阔历程。
以“共生共建共融——新时代湾区文艺创新与发展”为主题,本届年会延续峰会机制的传统核心议程,拓展多项品牌活动与创新项目。串珠成链,主体活动串联年会大会、主旨发言及主席团会议,聚焦机制建设与合作规划,审议并通过新成员单位与共建单位,进一步扩大峰会辐射范围与影响力。发布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发展指数(2024)》,“9+2”城市文艺发展综合评估体系更趋成熟,为区域文艺建设提供科学参照。
本届年会配套活动多元交融、涵盖广泛。“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新星艺术展演”推出三地30位青年才俊,并组织惠民活动进社区、进校园,践行文艺为民,让艺术生根;“听见湾区”以“原创+科技+联动”融合模式,推出粤语金曲与AI音乐作品,传播新时代湾区声音;青春版粤剧《白门柳》荟萃三地青年演员,跨界融合传统与当代,焕发戏曲艺术新生命力;“对话文艺大湾区”深度访谈聚焦机构与艺术家,打造精品视觉内容,向世界生动讲述湾区故事;香港京昆折子戏演出及推广活动纳入峰会机制框架,推动中华戏曲海外传播与文化认同。年会还特别设立“‘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’重点扶持项目品牌建设交流会”,深化三地在创作生产、资源整合与品牌共建方面的机制化协作。
年会活动涵盖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等多门类,融汇科技、文旅、教育等多元素,全面呈现湾区文艺生态的丰富层次与创新动能。这些活动不仅是文艺成果的集中展示,更是三地文艺界交流互鉴、协同创作的心血结晶,丰富了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增强了人文湾区建设的凝聚力影响力。
三
珠水连濠江,大势如虹贯长空。
站在澳门回归祖国26周年的历史节点,本届年会以更开放的胸怀、更紧密的联动、更创新的魄力,推动各项举措落地生根结出硕果。这既是一场文艺盛会,更是湾区人文共同体面向未来的集体宣言——助力大湾区不仅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,更成为人文璀璨、精神丰盈的文明沃土。
粤港澳三地文联必将趁势而上,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与专业优势,强化与文旅、教育、科技等多领域协同,在跨界协作、资源整合与力量凝聚中谋划新篇章、构建大格局,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迈上新台阶。
阔步新征程,当共答时代之问,当共谋发展宏图,同心谱写湾区盛世华章。
构建湾区文艺创新生态圈。共建涵盖文学、演艺、戏剧、影视、音乐、美术等多门类的联盟体系,支持各级文联、作协放宽港澳文艺工作者入会条件,扩大跨区域会员规模,构建多层次、宽维度的文艺协同新生态。完善联合创作与资源共享机制,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、电影周、非遗巡礼等品牌项目,推出一批展现湾区历史文脉与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。
共筑文艺新生代梦想摇篮。联合教育部门及文化机构深入实施“大湾区文艺新星计划”,遴选青少年艺术英才进入文艺名家工作室学习研修,建立健全港澳青年在湾区从事文艺创作的专项扶持机制。推动“非遗新创营”“大湾区文艺游学计划”常态化运作,合作开发融合三地特色的艺术课程与教材。
推动文艺与科技深度融合。借助AI、5G、物联网等新技术,加强数据采集和数字化储存,将优秀文化产品“入网”“上线”,实现文化资源网络化共享、集约化整合。创新文艺资源组合方式,通过 VR/AR 虚拟技术还原艺术现场,实现情景再现、场域迁移、美景共享,借科技之光展现艺术魅力,让新时代文艺“活”起来、“炫起来”。
搭建中华文化“出海”新航道。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,探索设立“湾区文艺国际推广联合体”,系统实施精品文艺海外推广计划。借助国际影展、文化交流年、联合制作等渠道,积极推动如《咏春》《白蛇传·情》等优秀作品走向海外,以艺术语言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湾区故事。
心怀希望,热情畅想。在建设人文湾区的征程中,我们不断探索多元路径、推进多项举措,有些已扎实推行、初见成效,有些正周密筹划、蓄势待发。所有这些努力,都凝聚着粤港澳三地文艺界的共同智慧与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,致力于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文湾区,将其打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亮丽窗口。
湾区之心,文艺为媒;湾区之梦,文脉铸魂。四年来,峰会机制已成为三地文艺工作者共同的精神家园。从创作到传播,从传承到创新,从湾区到世界,我们正在谱写一曲文明互鉴、文化交融的恢宏乐章。
愿我们于此盛会之中股投网配资,共同见证大湾区的文化腾飞,让岭南风韵、中国气派与时代精神在大湾区交汇激荡、光耀世界!
优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